92岁老人张荣梅回忆红色历史,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记者 路龙帅 摄
□本报记者 冯光华 于斌 本报通讯员 张大伟 辛凯
“1943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二,这天对于胡家窑村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8月30日,在平原县王凤楼镇胡尧新村北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该县党史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录制红色文化短视频,主讲人是平原县信访局退休干部牟书会。在他身后,高16.61米的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碑体上“抗日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80多年前,一场荡气回肠的反扫荡战斗在这里打响,数百名军民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1996年,平原县在这里建起一座抗日英雄纪念碑,缅怀英烈事迹。
一条340国道串起了平原和临邑两个县城,胡尧新村(2021年由胡家窑村和小胡村合并)就坐落在这条连线的中间位置。承载着红色历史的胡尧新村,如今,孝老爱亲蔚然成风,个体经营遍地开花,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村、文明村。
今年74岁的牟书会,研究平原红色历史已有40余年。关于胡家窑那场战斗,他走访了数十位亲历者和见证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他介绍,1943年1月17日,冀鲁边区二分区主力及二地委机关在胡家窑村召开县、营正职以上干部会议。日寇得到消息后,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对这一带采取“铁壁合围”式扫荡,军民数千人陷入包围。激战中,我军300余名战士在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当地群众死伤200余人。
“这段红色历史和烈士们的事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胡尧新村党总支书记孙长海说。每年清明节和农历腊月十二,全村人都会自发来到纪念碑前祭奠英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
今年92岁的村民张荣梅是村里见证过这次战斗的唯一在世的老人,精神矍铄的她每回忆这段历史时还是会落泪。虽然腿脚已不灵便,但每年张荣梅还都会让儿女推着她来到纪念碑前,看看这些英雄。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把这段历史挂在嘴边,我们姐弟三个都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张荣梅的大女儿姜洪琴说,她与爱人在王凤楼镇医院工作了半辈子,如今已经退休,将母亲接到家中专心伺候。张荣梅的二女儿和儿子也经常抢着将老人接到自家去住。
张荣梅的两个孙子从小就听奶奶讲红色历史,教导他们要传承先烈精神,踏实工作、诚实做人。“现在他们都在外地工作,一个做电子商务,一个做人工智能,发展得很好。”张荣梅的儿媳妇卢俊芳说。
“英烈事迹不仅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成为村庄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最大的动力。”孙长海说。
临近秋收,胡尧新村耕地里的玉米已经逐渐成熟。村民孙长洪骑着三轮电动车巡视一圈后,便回到自家经营的粮食收购点进行“清仓”,“新一轮收购要开始了,得赶紧倒出仓库,维修一下设备。”孙长洪今年50岁,种了半辈子地的他,2018年开始学着做粮食收购生意。目前,与他合作的耕地有1000余亩,相比之前种地,收入翻了几番。
得益于村里的红色历史,孙长洪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咱没做过生意,也不会谈价格,但和人说咱是胡家窑村的,人家都愿意合作。大家都知道这段红色历史和我们村北边的纪念碑。”说起创业经历,孙长洪感慨道。每年收购粮食前,他都会对设备进行检修,尤其是这秤,决不能缺斤少两,“人家相信咱,咱村又是红色村,可不能给先烈们抹黑!”
孙长海介绍,胡尧新村共有村民400余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且地处平原边界,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产业。近年来,340国道修到了村口,村里在道边建了两排门面房,加上前期开发的70亩机动地,村集体每年有5万元的收入,“门面房不仅有自家村民租赁,还有周边的村镇慕名来这里做生意的,包括粮食收购、农机维修、副食品买卖、饭店餐饮,利用率达到了7成。村民们富了,村周边也有了小商圈,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孙长海说。
接下来,孙长海想继续挖掘各方面优势,从产业振兴上下功夫、谋思路,在红色村、文明村的基础上,再挂上一面“产业村”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