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洽
与东坡先生的初见,源于学生时代的课本,当时只觉是经典佳作,并未有太多感触。随着年纪渐长、历事渐多,回过头来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惊艳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顿时钦服于作者的豁达与淡然,亦唤起对于处世的思考。
苏东坡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至遥远的海南岛。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东坡过得诗情画意,有滋有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东坡的雨中抒怀,作于“乌台诗案”发生三年之后的春天。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达了在人生逆境遭受挫折时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挫折与苦难没有扭曲苏东坡对于人生的自我感悟,也没有弱化他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他就像逆流而上的鲑鱼,迎着人生的逆流,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面对沿途风雨、激流与顽石的阻绊,于是便有了“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便有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自得。
有人说,少不读苏轼,因为苏轼的安逸,源于他有到过山巅的自信,看尽人世间的繁华与沧桑;苏轼的人生如梦,源于他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苏轼的满腔愁苦,只得依托于对儒释道的领悟逐渐化解。若过早选择了安逸,只会让你丧失拼搏努力的斗志。若处世诸事不争,顺其自然,只会让你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在我看来,却不尽然。苏东坡四十余载宦海生涯中取得了赫赫政绩,他有丰富的履历,有渊博的学识,但他却没有因跌宕的际遇变得老气横秋、怨天尤人。他始终秉承积极进取、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即便是身处逆境之中,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着“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某种平衡,以出世的姿态、入世的精神,活成了一个传奇,渲染成了更为浓烈的积极入世的色彩。在他看来,所有不快与羁绊,皆为匆匆过客,所有无情与落寞,皆为过眼云烟。
少时读苏东坡的诗词,因为本身幼稚且经历简单,未能深解其中之意。如今已近不惑之年,在经历了军营的淬炼、卸甲的难舍、亲人的离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乃至人生的低谷与挫折之后,似乎开始跟随词人的节奏,慢慢地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境中寻一份云淡风轻,觅一处纯净安然。面对纷纷扰扰的尘世,面对不可知与不可控的人生际遇,迎来的终究不是虚幻和缥缈,我们会彷徨,我们会悲伤,我们会手足无措,我们亦会顾影自怜。这时的我们,需要以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偶然,以一种坦然的姿态去面对坎坷,以一种超然的境界去看待得失。毕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与其狼狈不堪,不如潇洒从容,与其消沉颓废,不如奋起前行。
入冬,寒意渐浓,然而天边依旧挂着一轮暖阳。迎着阳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