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时政
要闻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健康
图片

那些与鲧有关的传说

2014-01-16 10:11   德州新闻网  

  □齐宝江  李世英
    大禹治水的美名代代相传,而人们对禹的父亲鲧抗洪抢险的事迹却褒贬不一。在临邑县翟家镇有一处鲧堤遗迹,这里不仅有鲧禹父子的不老神话,还留下了“鲧堤芳草”的美景和许多警世的话题。

  鲧堤芳草

    秋雨飘洒,麦苗青青,鲁西北平原上苍茫静谧。顺着老乡的指引,鲧堤刘村东边的鲧堤进入我们的眼帘。
    据旧《德平县志》记载:“鲧堤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盖鲧治水时所筑,断续高低长四五里;近居民垦田,平其堤,止余一丘。”史料说“堤生芳草,三春尤甚,青翠可茵”故命名“鲧堤芳草”列为“平昌八景”之一,民国二十二年的《山东古迹名胜大观》中还收入其一幅照片。
    现在的土丘已经不大,高近两米,廓有五六十平方,上面除了密布的野枣树和红火的枸杞,还有几株高高的榆树,那筑在枝杈间的鸟巢格外醒目,给风景增添了意境。土台子东边是南北流向的古河遗迹,长满了茅草,附近垦种的农田还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留有许多沟沟坎坎。这一切仿佛仍然透露着峥嵘岁月的气象。“千年景物总成非”,这就是被史学家经常提到的“鲧堤”了。
    鲧堤南有一条德惠新河,在上行十几里的(金傅寨村北)河道内,挖河时发现了300米长的古文化遗址,堆积层4米多厚,上为战国至秦汉文物,底层出土有鹿角、兽骨和石刀、石斧、石镰、蚌镰、陶纺轮等,据考证是典型的新石器时期的遗物,证明这一带确实有原始社会人类的活动。由此判断,这里的鲧堤也是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被掩隐了巍峨的身躯。
    “一路青青送客鞭,堤名还似帝尧年。”从古至今到鲧堤观景凭吊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诗篇,品评着鲧和禹治理洪水的功过是非。《山海经》上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上溯4000多年的尧帝时,黄河下游洪水泛滥,鲧受命治理水患。他按照传统的堵障法来加高堰堤,就像今天的黄河一样,垒坝拦水依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河岸之高已有“九仞之城”,水位还继续上涨,经常决堤,鲧却固守旧法,甚至偷了尧帝的息壤去挡水,导致徒劳九年以失败告终,留下了人称“鲧堤”的残迹。
    那么,鲧为什么只“堵”不“疏”呢?那神秘的“息壤”又是何物?

  鲧偷息壤

    在屈原的《天问》和乡间传 说中,有关 于鲧偷“息壤”挡水的故事。因为人们得罪了水神共工,他发起大水进行报复,天帝不但不惩罚罪魁祸首,还严格控制着治水的法宝。名列仙班的鲧非常同情遭此横祸的民众,却又苦于没有办法。
    这天,鲧遇见了一只猫头鹰和一只乌龟,他们说:“天宫里那神奇的宝贝叫‘息壤’,只要弄到一小块,撒在地上就能一生十、十生百,阻挡大水就容易了。”
    鲧施展他的神功,盗取了戒备森严的息壤,下凡来到人间。他把息壤投向洪水中,只见一条条堤坝飞快地长起来,肆虐的水浪乖乖地流向了大海,人们得救了。不料,天帝发现后大为震怒,派祝融杀了鲧,夺走息壤,茫茫大地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史记》上说,尧帝对鲧并不信任,只因众人推举才让鲧临危受命。鲧是一位水利专家,《尚书·洪范》中说:“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大意是说鲧提出建议,认为洪水当前,应该疏堵结合顺势而为。灾情高于一切,要根治水患必须统揽水系全局,不管牵连到哪一方的利益,都应以 工程的需要 为中心。挡水不取土行吗?挖河则需 要占用更多 的土地 。 五 行 金 、 木 、 水 、火、土是指各方部族的管辖权,中央大帝以土德为尊,其中的“息壤”最让尧帝难以割舍。《山海经》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在原始农业之前,人们还没有掌握播种、收获的农业技术,他们发现靠近水源的肥沃土地上,五谷果蔬的种子自生自长,可以无偿的采摘,太宝贵了,于是这些能够自然生息的土壤被神化,称作“息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息壤不仅代表尧帝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还象征着各部落顽固的势力。鲧的治水规划触动了它们,因此遭到了阻挠。于是在难以冲破的困境面前,鲧只能因循守旧,使用原有河道行水,左堵右挡,情急无奈之时来不及请示,偷用了“息壤”,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鲧的失败是历史局限下的必然,他是倒在了冲破旧制度封锁的前沿!古语“不以成败论英雄”,鲧为民造福勇于担当的壮烈之举,震撼天地!

  鲧葬基山

    一首《鲧堤芳草》诗中说:“望断王孙泪已收,空余芳草自清幽……欲穷千古兴亡恨,惟有堤边剩水流。”
    《德平县志》上说,般河、鬲津河都已经湮没在基山列峰之中了,它们是大禹治水时的河名;“金堤自德州入禹贡、基山、宜丰于家 桥北去土河……”,这条“金堤”从北向南连接着基山、鲧堤和南边的汉唐黄河古道,其前身即是鲧堤。这一带曾是鲧禹父子治水的战场,在他们成败的对比中也可寻出些端倪。
    乡民传说,鲧先是被削职流放,他不放心故地的灾情就来到了基山。基山位于鲧堤刘村北二十多里,是几条河流的交汇处。鲧看到基山周围又让洪水淹没,心痛难忍,一腔热血喷涌而出自尽了。那鲜血在水中变成了三座小岛,供给人们安身立命。神话中说,鲧葬于基山三年不腐,破腹而出有了事业的继承者禹,这昭示着中华民族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
    相传大禹导水时开凿基山,挖出一种能吃的石头,治好了很多饥民的胃肠病,活人无数,从此有了叫做“禹粮石”的药材。鲧堤刘村旧属德平县的禹贡乡,《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详尽地记述了大禹的功绩,当地以此作为乡名当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远古神话中,洪水的灾难寓意着人类一场大动荡、大变革的到来。尧、舜交接了帝位,禹又奉命治水、划九州。据说这时舜帝不仅让出息壤,还协调各方面关系,派了应龙相助,河图洛书也由神龟献上来,连伏羲、河伯也都主动帮忙。
    禹接受父亲的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他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摧枯拉朽,重新布局各邦的边界范围,还创造性地修筑“群帝”之台,供奉各部族的神灵,使神权古国有了多元统一的精神家园,消除隔阂团结大众,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完成治水使命。
    大禹的胜利,主要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了合力,这是鲧当时所不具备的;由此也反证了鲧失败的深层原因,那是旧的体制和既得利益者暂时阻挡了社会向前的潮流。鲧禹治水具有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划时代意义,从此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编辑:徐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