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时政
要闻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健康
图片

药王孙思邈与德州的渊源

2011-05-18 10:03   德州新闻网-德州晚报  


 

    德州明月湖风景区叠翠山的最高峰叫义和峰,义和峰向东,经过一座悬空小桥,便到达一座小亭子,亭边石碑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药王亭”。““药王”孙思邈与德州有什么关系?药王亭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它与“义和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孙思邈在德州“交好运”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药王。在他一百多岁的生涯中,凭着过人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救死扶伤,医人无数,还撰著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部医学经典,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传说,他和德州的渊源还与他“时来运转”的故事有关。

    原来,孙思邈虽然被历代的老百姓奉为神仙,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受推崇的。年轻时的他虽有高超的医术,却曾经连自己的温饱也解决不了。因为学医采药花了不少钱,相依为命的母亲又去世了,他在老家无法立足,就当起了游方郎中,可是一连两个多月无人问津。他只好到远嫁到河南的姐姐家去行医谋生。在此期间,孙思邈接诊了一些病人,但都是无法施救的危重病号。大家都承认他病瞧得准,理讲得清,是个很有造诣的郎中。但是他开业以来看一个死一个,从没救活过一个人。有的人甚至说:可“别叫孙思邈看病,谁看谁死。”要死的人都没有用药,所以没人给他一文药费。孙思邈在姐姐家白吃了闲饭,他姐夫受不了了,经常对妻子抱怨。孙思邈的姐姐只好把弟弟送走。弟弟临行前,姐姐弄了许多槐连豆把浑身搓得焦黄,假装生病,想让弟弟给自己看好“病”,然后借此让丈夫给他一点钱做盘缠。但她因此中了严重的槐毒,很快就不治身亡。给姐姐发完丧,孙思邈没拿到一分钱盘缠,就离开了姐夫的家。

    就在孙思邈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位迎面走来的算命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你这几年运气很差,是因为脚下无根。只要穿上九斤重的鞋,扎上一丈二尺长的鞋带,就能转运,今后前景不可限量。”孙思邈苦笑道:“先生取笑了,这世上哪有九斤重的鞋、又哪里有那么长的鞋带呢?”先生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一路前行,到时自知。”孙思邈正要道谢,那先生已起身走去,几步之后,忽然不见了。孙思邈知道遇到了异人,于是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有一天,他来到黄河边,赶上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鞋子一次次被粘掉。无计可施之际,见到水边有一根很长的苇根,便扯过来一道又一道地缠在鞋上。鞋子不掉了,但粘泥却越粘越多,走不几步就得停下来休息。好不容易来到一个村子,进了路边一个店里。脱下鞋,问店家找了秤来一称,每只鞋重四斤半,两只鞋正好九斤!这时,他又想起被扔在门外的苇根,找来一量,竟然正好一丈二尺长!他心中默默祈祷:谢天谢地!我孙思邈终于要转运了。不久,孙思邈凭借高超的医术治活了一对已经被认定死去的母子,从此名声大振。据说他开始转运的地方就是德州市齐河县的一个小村庄。

    孙思邈是否真的到过德州?这不好说。但德州确实有很多药王庙,甚至有很多用“药王庙”命名的村庄:临邑、乐陵、齐河都有“药王庙村”,陵县有“前药王庙村”“、东药王庙村”、“西药王庙村”……德城区的药王庙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它和叠翠山上的药王亭又有什么关系呢?

◎董其昌为药王庙题字的传说

    德州老城东南隅柴市街东,曾有一座殿堂巍峨、宏伟壮观的药王庙,庙门上方匾额上的“药王庙”三个大字,浑厚雄健,苍劲有力,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据说,元明定都北京后,地处运河沿岸的德州既是漕运码头,又是九省进京的过道,城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华,仅经营川广云贵生熟药材的药店就有十几家。药商们为活跃市场,扩大经营,由首户联络各店铺股东,共议修建一座药王庙,成立庙会。他们与当时的绅士名流广泛接触,募捐一年,集纹银数千两,成立了庙董会,在城东南购地1.3公顷,聘请匠人,经两年建造,宏伟的庙宇即将竣工。请何人书写庙门匾额以提高庙宇声誉呢?庙董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知州大人董其昌。

    时任知州董其昌在文人墨客中早已遐迩闻名,求他题字,并非易事。于是,便由名望较高的绅士出面求书,董其昌当即应允,但却迟迟不写。庙董们看着庙内的油漆绘画已将告竣,急待悬挂匾额,却不敢贸然前去催促,又知知州大人为官清正,不能送礼,只有干着急。

    一天清晨,北风骤起,刮得天昏地暗,知州大人在后堂看书不得,只好合书闷坐。偶见几案之上蒙了一层尘土,忽然想起了庙董们求写匾额之事,寻思良久,计上心来。原来董其昌常到衙门对面的张老夫妇果子铺吃早点,从未付钱。这是因为董其昌平时多微服出门,又因衙门老爷吃早饭年底一次性结账的习惯,因而,张老夫妇也从不向他索讨。现在董其昌想以润笔之费赏赐张老夫妇。下午,大风渐息,董其昌出了衙门,来到张老夫妇果子铺,看见炸果子的案板上落了一层尘土,心中大喜,遂命老妇拿来刷锅炊帚,用炊帚在案板上随手一挥,写下了“药王庙”三个大字。随后告诉张老夫妇:“明天不要炸果子了,如果有人来买这块案板,你们要多多地向他们索取银两。”张老夫妇遵命。董其昌回衙后,命人放出风去。第二天,庙董们闻讯赶到果子铺,要买那块案板,张老夫妇狠狠心要了20两银子。庙董们也不还价,付上银子,便命人将案板抬到了有名的刻字店,经刻字艺人精心雕刻,一块字迹精美、名人落款的匾额悬挂在药王庙的庙门之上了。张老夫妇发了一笔小财。董其昌听说张老夫妇仅要了20两银子,叹道:“庶民如此忠厚,何愁德州不兴?”

    如今,药王庙和它的匾额都已经无迹可寻了,董其昌是否在德州做过知州、匾额是不是他题的字也都要靠史志的记载才能确定。建国后,这里成了一个玻璃厂的玻璃车间;玻璃厂搬家后,文革期间,这里又建成了“沥青厂”,德州老百姓称呼它叫“臭油厂”;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沥青厂着了一场大火,把药王庙给烧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修建新湖公园时,这里建起了假山和假山公园,假山名为叠翠山,主峰叫“义和峰”,山上建了一座亭子叫“药王亭”,现在成了市民休闲、游玩的地方。

◎秀才造反与义和峰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清末的德州,就出现了一次轰轰烈烈的“秀才造反”,而且和药王庙、义和峰都有关系,故事的主人公叫薛登奎。

    薛登奎是德县薛庄(今属陵县)人,清末秀才,在本村一带教私塾。儒家传统思想使他敌视外来军事文化侵略,清廷的腐败无能又使他对那个摇摇欲坠的政府不再抱有希望。就在此时,鲁西北大地上燃起了义和团的烽火。薛登奎也在家乡扯起义旗,开始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德州药王庙距离薛庄并不很远,距离德州老城的南大门也非常近,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德州“义和团”和“红灯照”聚集的地方。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六月二十日(1900年7月16日)午后,义和团几百余人聚集在这里,声称要攻打十二里庄教堂,先进城烧掉东门里满洲人的房屋10余间,并在德州衙门前向知州索要马匹、器械,知州不敢出门。随后,义和团在药王庙南侧聚义,与前来增援的清军拼杀长达四个小时之久,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薛庄的义和团领袖薛登奎在与清廷的斗争失败之后潜逃东北深山老林,晚年因思乡情切,竟又潜逃回故乡继续教书,终于被人发现并告密。薛登奎很快被捕,并被斩首于德州南关外。

    几十年后的1960年,德州京剧团编剧祁维华四处搜集相关史料和传说,完成了以薛登奎的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京剧《德州烽火》(后改名为《义和团》),并在当年将它搬上了舞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后来,这出戏又到哈尔滨演出,又获得了成功。据说,演出时正值薛登奎的两个孙子因生活困难流落与此,听说家乡的剧团演出,前来观看。当主角薛登奎出场时,两人不禁泣不成声,因为怕看到爷爷被斩首的悲惨场面,两人中途退场。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修建叠翠山时,为了纪念义和团在药王庙的事迹,山的主峰被命名为“义和峰”。如今,义和团的硝烟早已消散,祁维华先生也已仙逝,但“义和峰”三个大字至今还与山峰一起屹立在明月湖岸边。
  □记者 王晓松 整理 摄影崔铭珊

编辑:夏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