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时政
要闻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健康
图片

德州恒丰集团名誉理事长苏建军:于千丝万线中笃定梦想

2022-04-01 18:50  

■企业简介

德州恒丰集团成立于2011年9月,总部位于德州市陵城区恒丰工业园,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现有41家理事单位,分布在山东、新疆、宁夏、四川、云南、广西、广东七个省份,各单位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德州恒丰集团主营业务有新型纱线和面料研发生产、纺织贸易、管理咨询和商学教育。现有员工21200人,总规模为320万纱锭、2000台喷气织机、23条服装生产线,8条羊绒生产线,产品畅销长三角、珠三角等广大区域,并出口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企业家说

企业能历经各种挑战和挫折,实现涅槃重生,离不开员工的信任、政府的支持和不断的自我革命。眼下,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要努力打造一支有活力、有激情、敢闯敢干、敢于担当责任的优秀管理团队,组织和引领全体员工打赢集团二次创业攻坚战。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孙良玉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

一家濒临破产的老企业,在他的带领下,用10年时间实现了整体规模42倍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领跑者。如今,这家企业已发展成拥有41家理事单位、纺纱产能达320万纱锭的大型集团公司,成功跻身全国棉纺织行业十强之列。

他叫苏建军,德州恒丰集团名誉理事长。由他创造的“恒丰模式”“恒丰速度”享誉行业,如今他正引领队伍在二次创业路上快步向前,高质量发展的“恒丰梦”未来可期。

1曾经绝地逢生

提及“恒丰”,土生土长的德州人会随口说出一个词——“二棉”。

德州恒丰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81年的德州第二棉纺织厂,1996年更名为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1997年与其他几个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德棉集团。在那个年代,德棉集团一度是中国纺织业的一面旗帜,德州市民无人不知。

1984年,苏建军从潍坊纺织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德州第二棉纺织厂,凭借一股子“钻”劲,他从技术员、工段长、车间主任,再到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57岁的他,为企业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随着时间年轮的推进,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再加之企业管理机制僵化、设备落后等原因,二棉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最终走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

“当时我们的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00%,企业问题很多。一边是产能低,七万二千纱锭、上世纪80年代的旧设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是员工多,受国有体制影响,2400多人的员工队伍,年龄大、工作人员少,这样就造成一个岗位三四个人干,效率低、包袱重。”苏建军说,如果任由企业这样发展下去,那结果只有一个——破产。

怎么办?为了让两千多名员工保住“饭碗”,时任公司总经理的苏建军在那段时间彻夜难眠。“当时我们党委班子成员深思熟虑制定方案,全面探求企业的出路。最终,大家形成一致决议:不论多么困难,也要继续发展,不能让企业倒掉,不能让兄弟姐妹丢掉饭碗!”他带领4名班子成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决定通过改制和发展来解决员工吃饭和企业的沉重包袱问题。

随后,好消息来了: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与德棉集团剥离,有了独立经营自主权,并成功进行了改制,实现国有资产退出,有了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机制。

至今,苏建军可能自己也不会想到,濒临破产的国营纺织厂,将在他的手下起死回生。

2蝶变涅槃重生

经历过辉煌,再到涅槃重生,恒丰的发展饱含了苏建军倾注的大量心血。

“改制,意味着一分钱没有重新创业,意味着放弃以前的国企身份,成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毅然决然地走出了这一步。”苏建军说,那段时间由于没有资金,大家选择了众筹。最终通过动员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300多人,筹集资金3398万元。一时间,两千多名员工,1300多人入股,将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绑在了一起。

“没办法!企业做不好,我们就倾家荡产。”苏建军介绍,当时集团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方面全力做好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的搬迁和生产经营;一方面咬紧牙关,采取向亲戚借、抵押房产等方式,成立陵县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抢占新的市场。

2008年9月,由德州恒丰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集资入股成立了陵县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破例在北方的冬季开工,通过安装炉子烤地面等各种办法,在外界的怀疑中硬是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建设任务。2009年5月,一期5万纱锭全部开齐,之后,恒丰人在2009年和2010年相继建设了二期和三期各五万纱锭,这在当地被称为神奇的“恒丰速度”。

“大家没有争论、没有抱怨,没日没夜地苦干、实干,一边建设、一边安装、一边投产,厂房刚建起来就开始办公,屋子里返潮阴湿,墙上起碱半米高,这都没有阻挡住大家发展的热情。”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苏建军颇为感慨。

众人拾柴火焰高。自那时起,恒丰每上一个新项目,集团自身投资不足20%,80%的投资来自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技术骨干、老员工拿出积蓄支持企业发展并占有一定股份,从职工到股东,身份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不仅破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题,还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1年,德州恒丰集团应运而生,开启了全新的发展航程。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的德州恒丰集团已成为一家总规模320万纱锭,拥有2000台喷气织机、23条服装生产线、8条羊绒生产线,下辖41家理事单位,集新型纱线面料研发、生产、纺织贸易、仓储物流、产融互动、管理咨询等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名列2019年全国棉纺织行业营业收入第7位,竞争力第6位。

3如今引领行业

“恒丰”,一直以来都是被纺织行业高度关注的企业。这家企业从濒临破产,到短短十年时间蜕变扩张,发展成为拥有41家理事单位,320万纱锭纺纱产能的大型集团。

“我们一直在创业路上!”回顾集团发展,苏建军一语中的。他介绍,2009年至2013年,是集团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那些年,他们以新型纺织市场需求为动力,在德州区域快速扩张,建立了陵县恒丰纺织、夏津仁和纺织、临邑恒丰纺织、平原恒丰纺织等企业。同时,构建的恒丰实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成型,为新建企业的品质保驾护航。

2013年至2017年,他们以投建宁夏恒丰纺织为起点,恒丰集团走出山东,迈上东移西进的发展轨道。“这个阶段紧跟纺织产业东移西进发展战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号召,在纺织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建立企业,解决企业劳动力问题,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苏建军说,2017年至今,是恒丰集团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集团由做大到做强的战略转型为核心,启动恒丰集团二次创业的新战略,构建了恒丰集团新未来的基本框架:研发创新+管理咨询+商学教育+产融互动,四大板块互联共生,集团化运作效能得到提升。

由于善抓机遇,德州恒丰集团有11家企业建成省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1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还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了山东省唯一的新型纱线及面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从而使恒丰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政策、人才、技术支持,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已来。苏建军表示,新型纺织产业的发展必定通过科技创新,让纺织品更加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在美好的未来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为此,恒丰集团将继续致力于新型纺织产业的研发生产,用开放共赢的胸怀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合作,用健康、时尚、环保、功能性纺织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健康生活需求,加快向国际化大集团迈进。

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