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时政
要闻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健康
图片

葫芦图像艺术的历史渊源

2021-06-02 15:13   德州新闻网  

扈鲁刘厚琴

葫芦图像艺术起始于我国传统的母体崇拜与生育信仰、生产生活、宗教文化、吉祥意识。早在远古时代,生产力的低下与自然灾难的频发给人们带来恐惧,从而让其内心逐渐产生一种祈祷幸福平安的愿望,因而一些代表性的图案就成为人们对吉祥的期盼,葫芦图像就是其中之一。

葫芦读音似“福禄”,它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紧密关联,它表达的意义十分明晰,它所传承的意义和人们对它的理解与遐想形成了无言的文化传统,构成了跨越古今的审美超越。

葫芦实用的源远流长

中华先民认识葫芦,首先是从食用和器用的角度开始的。葫芦是原始采集与农业民族的重要作物,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食用、药用,晒干后经剖切制作,可做各种形态的容器、渔网的浮子以及泅水的工具等。《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即七月吃嫩葫芦,八月摘下老葫芦做容器。

葫芦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葫芦开口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最常见的是用来装水或装酒的水壶或酒壶,也可用来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等。《论语》中孔子形容颜回简朴的生活时说“一箪食,一瓢饮”,侧面反映了那时人们就是以葫芦做为容器的。古代葫芦还被用来盛药,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人,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可以想象在陶器尚属于奢侈品的时代,葫芦的装储功能是多么的可贵。

除了做食物做容器,葫芦还曾被当作浮具,做成葫芦船,又称“腰舟”,过江越海。葫芦作为渡水工具,在我国古代文献里可以找到佐证,如《庄子·逍遥游》云:“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撙,而浮乎江湖。”释文曰:“撙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

葫芦为人们崇拜的神物

母体崇拜是早期葫芦图像艺术的核心。在中华大家庭里,许多民族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象征母体的葫芦。时至今日,在汉、彝、怒、白、哈尼、纳西等众多民族神话中,都有关于葫芦的传说。文献和神话示例中,可以看到直接与母体有关的是:人类经历了洪灾之后出自葫芦。尽管这些传说的情节不尽相同,但几乎都说葫芦是各族的共同母体。把母体与葫芦等同起来,是因为葫芦不仅以它的浑圆形似孕育胎儿的母体,且以其子粒多象征人类的繁衍。

《诗经·大雅·绵》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个“瓜瓞”就是葫芦。

远古人类以葫芦象征母体,主要表现了他们对葫芦的羡慕与崇拜。

葫芦还与宗教产生了关联。道教产生之后,长寿、长生成为最迷人的魅力。人们普遍认为这与食物有关,也与药有关,于是有了仙丹、灵药。千锤百炼的自然是宝贵的、精致的、少量的,于是神仙的腰上都出现了隐喻,这就是一个细腰葫芦。这样,葫芦就与仙家有了直接联系,也和祛除病痛、邪祟产生了联系。

葫芦进入审美和文学领域

首先,葫芦进入了审美的领域。葫芦那坚硬而光洁的外皮,流线型的曲线造型,都给人一种审美的快感。后世的葫芦形造型越来越丰富,如葫芦形瓷器以及其他各种材质的葫芦形物件等都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蕴。

其次,葫芦进入了文学领域。脍炙人口的八仙过海的传说,把葫芦的实用功能夸大起来、诗意地表达出来,葫芦由《庄子》中拴在腰间的增加浮力的辅助渡河物,变成了载人跨过惊涛骇浪的宝舟;在八位神仙中,就有一位要借助于葫芦,葫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八分天下有其一,著名传说对于葫芦的褒奖正是实用基础上的飞扬和飘逸。传统小说尤其明清小说中有关葫芦的描述越来越丰富,如《西游记》中的紫金红葫芦具有神奇的魔力,当紫金红葫芦的主人叫唤一个人的姓名时,如果这个人答应了,此人就会被吸入到葫芦中。这紫金红葫芦不是人间凡物,它是太上老君盛丹的宝物。

编辑: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