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至三国的魏国时期,德州出现了五位重量级的思想家、文学家、学问家,他们分别是董仲舒、东方朔、襄楷、祢衡、管辂。五位先贤均才华横溢,秉承儒家思想,忠君爱民,利用天象灾异来规劝帝王改良政治,却都生前怀才不遇,死后却大放异彩。此前,我们已经介绍过董仲舒、东方朔和襄楷。今天,我们来说说祢衡。
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平原郡般(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人。他凭一篇脍炙人口的《鹦鹉赋》扬名于中国文学史,一出《击鼓骂曹》折子戏使老百姓记住了他的音容笑貌。
戏耍曹操
祢衡自幼聪明,成人后尤显博学强识,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但却恃才傲物。
比他大20岁的孔融,非常看重和赏识祢衡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之交。孔融曾向汉献帝推荐祢衡,称他“淑质贞亮,英才卓烁”,“其才十倍于我”。孔融是汉末名儒,“建安七子”之首,备受世人尊重、推崇。他如此推崇祢衡,可见祢衡才学之高。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局,使祢衡很失望。他从未将曹氏父子放在眼里。当孔融在曹操面前数称其才,曹操想见他时,他却以自己有“疯癫病”为由拒绝前往。
曹操本以为祢衡是个到处流浪的失意文人,召他来见面应是其求之不得的事情,不料祢衡竟敢蔑视自己,托病不出,由是大为恼怒。听说祢衡善击鼓,于是强征其为鼓吏,想借机将其羞辱一番。一次,曹操大会群臣的时候,下令诸鼓吏换上击鼓衣依次击鼓,并让鼓吏从席前经过,以助酒兴。轮到祢衡时,他依然身着旧衣上庭,而且击鼓走到曹操面前时,故意停了下来。于是庭吏大声呵斥他“何不改装”,他这才放下鼓槌,在群臣面前脱光衣服,傲慢地换上了鼓吏服饰,不慌不忙地演奏了有名的《渔阳参挝》(后通称“渔阳三鼓”),博得众人称赞。曹操原想羞辱祢衡,却被祢衡羞辱了一番。此事被后人编成书曲《击鼓骂曹》并经世传唱,由此祢衡便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事后,孔融从中周旋,说祢衡有谢罪之心。曹操信了孔融的话,特意设宴等着祢衡前来认错。不曾想,祢衡却身着布衣疏巾,手持木棒,来到曹操府前戳地大骂。曹操更加恼火,但又不愿担个杀害才子的罪名,便将祢衡推荐到荆州刘表那里去。
临走前,众人在城南与他饯别,祢衡还未到之时,众人商议要折辱一下祢衡,“待他到来时,有的卧,有的坐,均不发语”。祢衡见此情景,嚎啕大哭,其伤心程度让听者动容。众人忙问为何哭得这般伤心,祢衡心里暗笑,却说:“你们坐着的人看上去像坟冢,卧着的人看上去像死尸,我来到尸冢之间,能不悲伤吗?”
命丧黄祖
祢衡初到荆州,刘表待之甚为敬重,许多重要的书信文稿都由祢衡最后裁定。但祢衡却不时对刘表有所“侮慢”。刘表实在是受不下去了,又把祢衡推荐给性情粗暴的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对祢衡的才学也十分敬重,任为书记。起初,祢衡“轻重疏密,各得体宜”,凡经他起草的文稿,不仅写得十分得体,而且许多话是黄祖想说而说不出的,因而甚得黄祖赏识。一次,黄祖看了祢衡起草的文书,拉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黄)祖意,如(黄)祖腹中之所欲也。”黄祖的儿子章陵太守黄射对祢衡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与祢衡交谊甚密。黄射有次大宴宾客,客人送来一只鹦鹉,黄射请祢衡以鹦鹉为题作赋助兴。祢衡便挥笔疾书,立成一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汉赋名篇《鹦鹉赋》。他把咏物与自喻紧密交融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示胸襟,抒发了自己身遭坎坷、心情积郁的真实情感,并从侧面触及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对汉赋发展中的僵化局面给予有力冲击。鹦鹉洲即因祢衡此赋得名。
建安三年(198年),黄祖在江中船上大宴宾客,祢衡又对黄祖直言相忤,黄祖在众宾客面前丢了面子,大声呵斥了祢衡几句。祢衡两眼瞪着黄祖说:“死老头子,你骂什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黄祖哪能忍得下这口气,于是命人把祢衡拖走,吩咐将其重打一顿。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大怒,下令将他推出斩首,时年26岁。不过,黄祖很快就后悔了,《后汉书》说:“黄射光着脚跑来营救,但为时已晚。黄祖醒酒后也后悔不已,只能是厚加棺敛”。黄祖将祢衡葬在江中一小岛上,后人称为“鹦鹉洲”,现已成为武汉著名的旅游景点。
传世《鹦鹉赋》
祢衡原有著作二卷,早已失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子碑》《鹦鹉赋》。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已是‘以气为主’写文章了”。
祢衡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恃才傲物藐视权贵的节操却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倒不已。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江夏过鹦鹉洲的时候,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一首《经鹦鹉洲吊祢衡》的五言诗:“魏帝营八极,蚁视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铿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1933年,德平县长戴章民在祢衡井处立碑勒石,以纪念这位怀才不遇的文学家。该碑高2米,正面刻有“祢衡故里”4个大字。改革开放后,德平镇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乡贤,又筹资300万元修建了祢衡公园,建起祢衡纪念馆和祢衡井亭,终于让这位流落异乡近2000年的乡贤魂归故里,受乡人瞻仰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