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清初,横亘于齐河县与济南长清县之间有一条大清河,大清河上有座大清桥,大清桥“长如垂虹”,宏伟壮观。民国时期齐河县令吴福森曾依据史料对大清桥两岸美景描述如下:“济水自西南蜿蜒而下,其色碧且清……名园别墅多卜地河畔。杨柳茂密如结翠幄,往来歌声与鸟语错杂如笙簧。(大清)桥亘东西,如驾彩虹,登桥远眺,见东南诸峰罗列如张翠屏,有山拔起,疑与天齐者,泰岳也……”
大清桥景美,同时,由于地处九省通衢之要道,来往行人如织。《齐河县志》载:“策肥陆骋者(骑马乘车的人),尽东西南北之人;击楫舟行者,多商贾鱼盐之客”。这样的有利地形,就被有些商贩发现了“商机”,他们在桥上摆摊开铺,卖酒卖肉。开始是一家两家,慢慢的越来越多,更有甚者,直接在桥上修房盖屋。为了争夺桥上有限的空间,还不时引发争斗。“射利者构店桥上,桥坏。 ”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大清桥终于毁坏,一时交通瘫痪,大清桥成了脏乱差的危桥。
美景不再,民怨不绝。时任齐河县令张暻枢“留心民事,”认为“有碍观瞻,有伤风化。 ”他联合济南长清县共同整治大清桥秩序。双方约定先对河两岸进行整修,留出地方供商家使用。要求所有商贩一律限期迁出大清桥,各回本县河岸经营;二是对桥上所有“违建”彻底拆除,“永禁架屋,印结存案”;三是动员齐河县百姓捐石三百余车,对大清桥进行维修。
经过一番整治,大清桥又恢复了往日风采,两岸人民无不称颂“桥梁永固,行人赖之。 ”
更有诗赞曰:
九达东齐道,古桥喜复新。
凌空排雁齿,蘸水动龙鳞。
策驷多题客,乘舆有济人。
常怀君子政,利往纪通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