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成
年复一年,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可以说这是人们翘首企盼的季节。看到黄橙橙金灿灿的与玉米棒子,人们最想做的就是尽快地将它磨成面。人们拣出最饱满色相最好看的无虫害的玉米,搓成粒晒干加工成玉米面,为的是早日喝上玉米粥。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新鲜的玉米粥,喝上一口,那香气那口感完全是一种美美的享受。
过去,一说起做玉米粥,还是很有讲究的,但并不复杂,其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面要细;二是要用大铁锅烧毛柴;三是井泉水;四是掌握火候。熬的时间要长一些,俗称熬粥,越熬越香。太稀了味淡,太浓了口感不好。掌握了这几点,就足以做成上好的玉米粥。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手捧着热乎乎的粥碗,吃着自家腌制的农家小菜,这就是农村人们想要的生活。
农民是很容易满足的,有粥喝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回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人们称之为青黄不接,陈粮食吃完了,新粮还没有下来,那时的日子真难熬啊!人们实在等不得,不得不去玉米地里拣棒槌(将快要成熟的玉米棒槌弄回家)。全家人围坐在并不很亮的煤油灯下,一粒一粒地搓下来,把湿漉漉的玉米粒反复翻晒,等不得完全干透,或去磨坊或去碾台碾磨成面(都是用人工去完成),可以说玉米面就是全家人的生命依托。当大量的玉米成熟了以后,日子就好过些了,但是人们仍然视粮食如生命。当有猪叼走了一个玉米棒子时,老人们会满大街追赶,必须夺下来。当时人们喝玉米粥、吃玉米面窝头,萝卜疙瘩是主菜,一般情况晚上是不吃干粮(窝头)的,原因是夜里不用干活,喝上几碗玉米粥填满饥饿的肚子就行了,俗称“水饱”。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如今玉米产量逐年上升,从原来的每亩一二百公斤到现在的五百多公斤,有了粮食农民心里就踏实。现在人们自给自足以外大部分粮食都卖掉,卖粮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但农民对粮食的感情永远不变,玉米粥的味道永远不变。如若自家亲戚或自家孩子在城里住,在玉米收获以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玉米弄成面,当最贵重的礼物送给他们,一是让亲人们分享这生活的幸福;二是让他们牢记:你们的根在农村,任何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本。
虽然现在有的人喜欢喝地瓜粥、南瓜粥,还有更多各种各样的粥,但我还是喜欢喝原汁原味的玉米粥,永远的玉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