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时政
要闻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健康
图片

一位老党员留下的“三笔财富”

2019-07-08 08:57   德州新闻网  
陈儒林生前照


  91岁,70年党龄,担任了50年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4月12日是一个让乐陵市丁坞镇杨盘南街村老老少少群众揪心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爱戴的老书记陈儒林去世了。
  人们听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发自内心地吊唁、怀念他。 79岁的村民史从州,因患脑血栓留下后遗症,硬是一步一挪地赶来,就是为了“见他最后一面”。今年78岁的老会计史步林忍不住低声哽咽,“他是一个好人呀,门前这条路就是当年老支书带着我们一铁锨一铁锨地修出来的,这座桥也是……”。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村民们纷纷赶回村子,“老支书对大家有恩,我们得回来送送啊。 ”
  陈儒林,1928年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担任杨盘南街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2003年因病才从岗位上退下来,是德州市任职时间最长的村支书。病退后,陈儒林跟随子女在德州市区、乐陵市生活,但乡亲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他的事迹深深地印在人们心里。
  村里大事小情,都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大家同意,按上手印
  杨盘南街村群众对陈儒林的工作方法“商量事儿”记忆犹新,每次老支书在大喇叭里一通知,“走啊,大伙儿一块商量个事”。每户就自发派一个代表,拿着小板凳到大队部坐下,先听陈儒林介绍情况,然后大家发言讨论,有时候争论不休,很是热闹。“老书记办事讲民主,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和群众商量。杨盘南街村的大事小情,群众没有不知道的。像计划生育、分配宅基、修建水利工程、安装自来水、集体资产处理、办电等,都是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大家同意,人人盖章按上手印。老书记说:大家的事大家当家,人人知情,人人有责。群众通不过的事情,他从来不强行去办。 ”杨盘南街村党支部书记陈焕周介绍。
  群众心里透亮儿,工作就干得快。今年79岁的村民王荣祥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思想保守,好多事情不敢想更不敢干,当时他承包了村集体的油坊,陈儒林就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干,带头致富过上好日子。在老支书鼓励下,村里很快办起了油坊、面坊、铁匠铺,许多群众也由此走上了经商致富的道路。“陈儒林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也有16年了,群众为什么还会提起他、怀念他?因为他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初心,发自内心地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有博大的胸怀,把民主作风贯彻到底,让群众打心眼里服气。这是陈儒林留下的第一笔宝贵的财富。 ”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说。
  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好日子大家一块过,不让一户掉队
  每逢农历四、九,是杨盘南街商贸大集的日子,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交易活跃。现在,杨盘南街村不仅集体有家底,个体经营也十分红火,家家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一切离不开老书记打下的底子,在几次关键时刻,老书记敢于决策、敢于担当,是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主心骨’。”今年68岁的村民史书华回忆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儒林按照上级党委部署,在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他没有把原来的集体资产分净吃光,而是充分尊重群众意见,3辆拖拉机等大型机械留下给群众耕地、浇水、轧场;村里的饲养处、仓库等,租给本村的能人办起煤球厂、榨油厂、机械加工、饲料经营等4处民办企业。正是靠着这些,杨盘南街村不像有些村庄富了群众却穷了集体,村集体每年都拿出一定财力发展公益事业,把大家伙的心紧紧地拢到了一起。
  陈儒林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好日子大家一块过,不能让一户掉队。 ”“我们村里有一位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张书堂,后来老人得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我们老支书带头,全体党员轮流伺候,直到半年后老人去世。 ”今年64岁的党员朱炳智说。
  最令全村群众感动的是老书记对患精神疾病张某一家的无私救助。一次发病,张某把家里的3间房子全烧毁了,一家4口人吃住没着落,陈儒林张罗给他建起新房。结果不久房子又被张某烧了,陈儒林再次发动大家给他盖了新房,并经党支部研究连续6年免除他家的提留。后来张某的病好了,夫妻俩感动得热泪盈眶:“要不是老书记和大伙的关照,俺一家早就家破人亡了。 ”
  这样的“暖心事”还有许多。每年的除夕夜,陈儒林都是从自己家带着酒菜,去大队饲养处和饲养员一起过年,然后让饲养员回家团圆,他留下值班。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户,他都安排照顾好,不让一家吃不上饭、过不好年。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纠纷,找到他不管时间多晚,他抬脚就走,从不怕苦怕累。“陈儒林是一名党的优秀基层干部,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为群众的事跑东跑西不怕辛苦,就是为了让每户群众过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是陈儒林留下的第二笔宝贵财富。 ”樊廷雷说。
  把清正廉洁看得比命根子都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接受监督
  陈儒林临终前几天,对妻子说:“我想家了,咱回家吧。 ”“给我穿上大袄,回杨盘南街吧……”这成了他的临终遗言。陈儒林心一直留在他为之奉献了一辈子的杨盘南街村的土地上。他是一个把名声看得比命根子都重的人,他不止一次自豪地对家人说:“这些年我没挨过批评,得到的都是表扬奖励。 ”
  “村里很早就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有会计、现金保管,他自己从不直接摸钱。集体的仓库配有两把锁,一把钥匙保管员拿着,一把钥匙村民代表拿着,互相监督。村里的钱都是一分一分算计着花,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从不铺张浪费,并定期公布村财务开支情况,让村民监督。 ”陈儒林的儿子陈焕然说。
  宁肯自己过苦日子,不沾公家一分钱的便宜。经济困难时期,有一年陈儒林全家过年时只有十来斤麦子,妻子和他商量,能不能从集体借点儿,以后再还上。陈儒林语气坚决地说:“咱不能开这个头,过年有东西就富过,没东西就穷过。 ”结果,麦子磨成面送给了老人,全家人除夕早上喝的玉米粥,中午吃的窝头白菜豆腐汤。有一年村里打井,从外村请来一名技术员,中午吃饭时,陈儒林把技术员领到饭店买好饭菜,然后就自己回家吃饭了。有一次,一个近门侄子带工去外地修水利工程,在途中私自用集体的钱买了一双雨鞋、一件雨衣,回来报账时被陈儒林查出。侄子认为可以网开一面,没想到陈儒林不讲情面、秉公办事,在年底分配时把这笔款一分不少地扣下来。
  对子女严格要求,传承好家风。“我考上中专那一年,父亲给了我两块钱,我说我到乐陵县城还得住一宿,还得交体检费,他哆哆嗦嗦地又给我找到了七毛钱,然后我就骑着车子带着那两块七毛钱到了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体检,上学。我记着他的原话‘你要想改变命运,你就得靠自己,谁也不能靠,这一辈子就得靠自己’。”陈儒林的女儿陈淑贞回忆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陈儒林50年如一日地严格要求自己,清清白白做人,传承好家风,在群众中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把共产党员的初心牢牢地记刻在了群众心底。这是陈儒林留下的第三笔宝贵财富。 ”樊廷雷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