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婧婉 刘静 报道
德州新闻网讯 6月2日,在滋镇三洄河村扶贫基地2号示范棚内,寿光强胜蔬菜有限公司技术员姚子良正在对来学习的农户讲解采摘脆梨甜瓜的注意事项。“有了示范棚,技术员怎么种,我们就跟着学,种出来的瓜果品质好,卖的价钱也高,贫困户的分红也有了保障。”三洄河村党支部书记位有海说。
2017年10月,滋镇党委政府实施三洄河扶贫大棚基地项目,共建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0个。通过前期调研参观,该镇了解到,部分乡镇村的扶贫日光温室因选择主栽品种不对路,或者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引起收益低的情况,导致了第二年承包困难,影响到扶贫政策落实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该镇在区蔬菜局的帮助下,与寿光强胜蔬菜有限公司协商,由公司派一名技术员到基地指导,镇政府拿出一个扶贫棚,让其免费种植,做为基地的示范棚,让群众现场学、现时学,便于群众全面直观的掌握种植技术,利于种植户增收,同时产品可借助于他们的渠道销售,也可增加部分种植收益,保障了扶贫任务的完成。“通过示范棚的摸索实验,技术员研究出一套最佳种植方案,种植户们按照这套方案,就能种出最优品质的蔬菜瓜果,实现收益最大化。 ”该镇党委书记孟广芬说。目前该基地10个扶贫大棚种植了圣女果、黄皮香瓜、绿宝香瓜等果蔬,每个大棚年均收益8万元左右,扶贫基地全年收益预计在90万元左右。在此过程中,该扶贫基地不仅带动了周围村庄农户经济发展,同时覆盖贫困户117户218人,贫困户人均实现分红640元。
“蔬菜生产是解决扶贫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推广新技术,让扶贫大棚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扶贫大棚项目的作用。 ”区蔬菜局局长马峰说。去年以来,全区8个乡镇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扶贫日光温室,为让扶贫项目“活”起来,我区组织农业蔬菜相关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实行技术人员包棚到户制度,上门搞好技术指导和其它服务工作,切实发挥产业扶贫优势。通过内引外联,引进新科技,先后实施6类18个蔬菜品种试验、生物菌肥等4个肥料试验,成功筛选夏丰、绿贝西葫、粉都西红柿等6个蔬菜新品种,海晟宝生物菌肥等2个新肥料,全部应用于扶贫大棚项目,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益。同时,我区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积极组织基地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及经验丰富农户前往寿光市菜博会、寿光市蔬菜产业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积极探索新模式,调整种植结构;一方面多次邀请省市区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农技人员、合作组织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300多人,积极探索新模式,调整种植结构,促农民增收。郑家寨镇张庙蔬菜大棚产业扶贫基地中的8个蔬菜大棚与济南章丘伟丽公司签订了哈密瓜订单农业,由公司统一供苗、提供技术,统一收购,平均每个大棚可收益10万元,在稳定扶贫项目收益,保障贫困户分红的同时,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