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937年寒冬,为救日军屠刀下的禹城四街百姓——
王文杰叔侄殉国张汉桥
王文杰
今日禹城城东北徒骇河上张汉桥,桥北侧为二郎庙村
李波
抗日战争初期,禹城北街村的王文杰与王振东叔侄二人,以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大义救乡亲的抗日传奇。
投笔从戎立志报国
王文杰,字冠三,1890年8月出生于禹城北街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聪颖好学,16岁时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陆军讲武堂。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还深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始终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1909年,王文杰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即加入北洋军第三镇。
其侄王振东,1903年3月出生,自幼受到叔父的言传身教,同样对国家命运满怀责任感,成年后,怀着满腔热血追随叔父,立志有所作为、报效国家。
在讲武堂上学期间,王文杰秘密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进而萌生了革命思想,一心想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他身在军营,于是便极力劝说老上级曹锟,支持南北议和,推翻满清政府。辛亥革命后,北洋军第三镇改名为北洋军第三师,曹锟担任师长,王文杰因能力出众升任团长。1916年至1917年,直隶、鲁北匪患肆虐,官吏贪腐横行,百姓怨声载道,王文杰奉命前往剿匪。他出身平民,深知百姓疾苦以及恶霸、土匪产生的根源,于是采取了清除贪官、镇压恶霸、消灭顽匪的政策,全力扶助百姓发展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并促使官府减轻百姓负担。当地百姓为表感激之情,送给他“万民伞”一顶。
1923年,面对曹锟贿选总统事件,王文杰深感旧政权已腐朽不堪,革命思想愈发坚定,多次因容纳革命党而遭到训斥。此后,由于王文杰暗地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被直系军政处囚禁。后来经恩师梁国栋在军中多方托人情力保,虽幸免于极刑,但仍被继续囚禁。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吴佩孚的统治,王文杰得以获释。出狱后,冯玉祥挽留王文杰继续任军职,奉系副帅吴俊生也多次登门邀请他担任军职,可王文杰早已厌倦了军阀争斗的局面,执意回故乡创办事业,以求实业兴国,毅然于1924年冬季回到故乡禹城北街定居。冯玉祥将军感其气节,特赠银元三千,助其安家。
筹建学堂宣传抗日
回到禹城定居后,王文杰便积极投身于“德厚堂”学校的筹建工作。在他看来,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关键,只有让孩子们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储备更多的人才。与此同时,他还心系贫困乡邻的生活状况,筹建慈善机构,为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提供援助。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沿津浦线大举南侵。在这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王文杰挺身而出,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战思想。同时,王文杰开始谋划筹建地方武装力量。他认为,只有拿起武器,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当时,他的侄子王振东担任河北沧州县县长,竭尽全力筹集物资,并运送到抗战前线。华北抗战失败后,王振东从河北前线辗转回到禹城,向王文杰转述了冯玉祥将军的问候以及其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叔侄二人共同谋划,决心组建抗日武装,以身报国。
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占领了禹城县城。此时,王文杰、王振东叔侄二人躲到了乡下,联系亲朋老友商议抗日事宜。日军准备笼络有影响力的当地人士,建立伪政权,便将王文杰列为首要目标,但多次求见均遭到拒绝,强行抓人又扑了个空。日军屡遭挫败,恼羞成怒,遂设下毒计。12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禹城县城百姓的头上。日军以丢失机枪为名,强行将城里四街10岁以上的男性押至县衙广场,周围布置着八挺机枪。日军指挥官威胁道:“若今日无人交出机枪,亦无乡绅作保,统统死啦死啦的。”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文杰毅然挺身而出。日军见目的达到,便释放了数百名百姓。日军威逼王文杰出面组织“县政”,并以高官厚禄相诱惑,王文杰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怒斥侵略者为禽兽、凶贼,并指出中华必将兴盛、日帝必将败亡。日军将其吊于刑架,鞭笞烙铁加身,然王文杰遍体鳞伤仍怒斥日寇暴行,声如洪钟。日军不断施以重刑,直至他昏迷不醒。王振东听说叔父被日军扣押,急忙从乡下抗日联络点赶回县城,到县衙与日军交涉,结果也被日军扣押。
由于王文杰和王振东宁死不当汉奸,日军无计可施,打算将叔侄二人游街示众后杀害。在行至城北张汉桥时,王文杰和王振东二人伺机挣脱,与敌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王文杰身中七刀,血染桥头;王振东八创贯体,犹握断刃怒目而逝。王文杰年仅47岁;王振东年仅34岁。
王文杰和王振东叔侄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悲歌,他们的英勇事迹载入《禹城市志》(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