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见面,就能互换异性信息!最近,在德州的街头有摊主贩卖一元“脱单盲盒”,赢得不少年轻人注目;某商场内新开的“脱单便利店”,装满了“邂逅胶囊”,也吸引着众多年轻男女的围观。
“盲盒”究竟有何魅力,能够成为德州年轻人的脱单新方式?1元钱“买”爱情真的靠谱吗?信息如何保证真实性?如此又是否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和买卖信息……近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脱单”生意
一元“脱单盲盒”火爆现身
在德州,“脱单”生意不知不觉逐渐兴起,受到不少年轻市民的关注。
晚上7点左右,德州学院夜市开始迎来人流高峰,其中一个摊位吸引了不少路过的大学生驻足观看,这个摊位就是“脱单盲盒”。一元钱的“脱单盲盒”在年轻群体中意外走红,许多大学生前来试探。
其实,摊位非常简陋,利用了汽车后备箱,放置几个简单的盒子和灯光,其中广告牌上写着“恋爱研究所”“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一元一个”等字样吸引旁人眼光,摊主正坐在后备箱整理盲盒。
“想脱单吗?里面都是微信号,一元拿一个,一元留一个。”见顾客驻足观看,摊主赶忙招揽起顾客,当有顾客想要填写信息时,记者却发现工作人员并没有查验身份证,核实其真实个人信息,因此顾客想怎样填就怎样填写,真实信息难以保障。
不光是盲盒地摊,德州某商城内也新开了一家“脱单便利店”。店内以漂流瓶似的“盲盒”为主,“邂逅胶囊”“脱单需要仪式感”等标语在展板上,盲盒按星座分区悬挂在展架两侧,每个来到便利店的单身人士会免费得到一个交友瓶,在里面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爱好、理想型等,然后按星座投放进小瓶子里。
不过,记者转了一圈发现,所谓的交友瓶内并没有微信号可以添加,只有一个红娘二维码,扫码添加红娘后才可获得联系方式。
除了线下,线上这类平台也不少见。记者在微信搜索关键词,仅带有“脱单盲盒”名称的小程序就有几十个。平台获取用户基本信息后,只需购买几元钱的盲盒就能获得陌生异性的信息和联络方式,年龄和性别的择偶范围消费者可以任意挑选,还有的可以选择城市、星座等信息,可选范围越详细,价格也就相对越高。
随后记者随意选取一个小程序,无需任何身份核实,支付1.8元就马上获得了一个微信号,消费者可以根据信息自由添加。
年轻男女“盲盒式交友”
也就图个新鲜
对于“盲盒式交友”的新形式,有人叫好,也有人吐槽。
“对我而言,这种形式避免了线下相亲的尴尬。”自称有“社交恐惧症”的市民小郑告诉记者,平时经常被父母要求相亲,小郑一百个不愿意,现在这种方式,找个靠谱的对象,还是附近的好友,也挺不错的。
记者采访了几位“脱单便利店”的顾客,他们表示并不指望真的能靠这种方式脱单,只是觉得新奇好玩,如果能因此结识一些有缘分的朋友也不错,“就算真遇到骗子,直接删微信好友就行。
不过,也有市民认为“脱单盲盒”内顾客留下的信息无法全部核实真伪,真实信息难以保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工作人员可能不会看顾客的身份证,更不会去核实年龄、所在地和出生年月日等信息,对于投递者是否真的单身、是否成婚、工作情况等均无从知晓。
记者发现,还存在有些人目的不单纯的现象,并不是真心想找另一半。有的是以恋爱为名,想找人聊天;有的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业务;还有为报复他人,留下他人的信息……
律师提醒
警惕个人隐私被泄露、利用
有网友对“脱单便利店”表示担忧,毕竟涉及个人信息,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对此,北京市京师(德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成宝表示,该行为涉嫌泄露个人信息,严重者会侵犯个人隐私,造成违法行为。
在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要让脱单盲盒变成个人信息保护的漏洞,每个人都应当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李成宝说到。
李成宝表示,尽管“脱单盲盒”是用户自愿提供的个人信息,但也应该客观地看到,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隐患——易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特别是在商业性推广运用中,如缺乏必要的把关机制,易被一些不良商家或别有用心的人非法利用。
不过,李律师也提醒市民,这种“1元钱就能获取陌生人信息”的交友或相亲模式,虽然新颖、便捷,但与传统方式相比,很多信息无法核实,可信度不是很高,年轻男女要注意甄别信息,以防受骗,还确实存在个人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非法使用或者不按照约定规则使用的潜在风险。
因此,这就要求“脱单便利店”的经营者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来保护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比如严格核实个人信息;在店内张贴提示,提醒顾客胶囊瓶内部分信息未经核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请顾客注意,不要过度透露个人信息等。同时,也要求参与者依法、依约、依规使用他人信息,否则如果侵害了其他参与者的隐私权或者个人信息,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明慧 摄影报道
■锐评“脱单盲盒”:一场危险的游戏
万物皆可盲盒,爱情也不例外。
只花一元钱就能找到有缘人,如此“物美价廉”、罗曼蒂克的事情,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脱单盲盒”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并从线下蔓延至线上,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作为一种交友游戏,“脱单盲盒”已经变味,其危害不容小觑。
事实上,没有几个人真正相信一元钱就可以找到爱情,但这并不妨碍大量单身男女乐此不疲地加入到这场游戏中。年轻人向来不拒绝新鲜刺激、好玩有趣的交友游戏,虽然明知开盲盒找爱情不大靠谱,找不到有缘人,但也愿意支付微不足道的一元钱试一试,“万一遇到缘分呢”?
谙熟此理的盲盒商家恰恰以极其低廉的经济成本迎合了庞大单身群体的内心需求。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单身且独居的人数将上升到9200万。市场需求庞大且紧迫,自然带来商机,因此“脱单盲盒”从线下火到线上并不奇怪。
新鲜刺激、好玩有趣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不仅仅是找爱无果、脱单失败,而是可能陷入信息泄露和“杀猪盘”等陷阱。在投递纸条时,用户要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其中就包括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个人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现实中,类似骗局屡见不鲜。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刚刚落地的背景下,形成产业链的“脱单盲盒”显得格外刺眼。从报道看,盲盒商家获取用户信息的方式比较随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用户信息存在被挪用和泄露的风险。有业内人士直言,如果没有相应保障措施,这种交换陌生人信息的行为,本质上跟贩卖个人信息没有区别,已涉嫌违法,若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
正因为“脱单盲盒”游走在违法的边缘,部分电商平台开始下架相关产品,但也要警惕盲盒商家改头换面、换个“马甲”逃避监管。据报道,记者近日以“脱单盲盒”为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显示没有任何结果,但以“月老办事处”、“脱单小摊”等进行搜索,依然能正常显示。
单身年轻人相信缘分、期待爱情是正常的,但无论脱单多么焦虑、迫切,也要警惕这种危险的交友游戏。恰如网友所言,这种交友游戏就是“割韭菜”,而且是割两茬——想找对象的单身者和想赚快钱的代理商,无论是1元的“入场费”,还是9.9元的代理费,虽然金额不大,但都是智商税。 晚报评论员 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