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持续攻坚种质资源保护、全产业链开发——复活老品牌 叫响“德州驴”
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鸟瞰图
德州驴奔跑撒欢儿
养殖户给驴进行日常护理
在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检测低温下德州驴精子质量和活力
工作人员直播销售驴肉加工产品
□文"图记者邓静 刘振兴 通讯员王雁秋
走进禹城市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一头头体型高大、毛色乌黑的德州驴正悠闲地啃食着胡萝卜。目前,一头德州驴身价逾2万元,且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然而在高价值的背后,潜藏着德州驴产业的巨大危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驴存栏量有20多万头,如今,乐观估计不足6000头,且陷入数量锐减、基因混杂的困境。”德州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正高级畜牧师夏冬的语气中透着担忧。
德州驴可溯源至宋代,明清时期,临河而兴的德州商埠,货物集散要靠人背驴驮,德州驴随着大运河文明名扬天下,成为我市唯一以“德州”冠名的畜禽品种。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畜种正面临存续危机。
如何再次叫响“德州驴”名号?我市发力全产业链,推动多元利用。这背后,是新兴产业的构建,是老品牌的新生之旅,也是打造乡村振兴富民产业的德州探索。
数量堪忧 品种退化 古老畜种的存续危机
全世界有近200个驴品种,中国占24个。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自1993年以来,我国驴的存栏量持续下滑。目前,全国不足200万头。德州驴在200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1年被列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名录,且有德州驴国家标准,是世界优良大型驴种。
“只有驴皮熬出来的胶是阿胶,只有德州黑驴皮熬出来的胶是贡胶”,贡胶出自通体黑色的“乌头驴”,这在阿胶产业内耳熟能详。而德州驴的另一个品种则是眼圈、嘴巴、肚皮呈粉白色的“三粉驴”,多作肉用,肉质鲜美的宁津保店驴肉被载入《中国土特名吃大词典》。
德州驴被新疆、陕西、辽宁等24个省市引为种畜,特别是在驴养殖集中的北方地区,德州驴获得极大认可,是一张“走出去”的地域名片。
夏冬曾多次到国内驴产业优势产区考察。在内蒙古赤峰活驴交易市场,日均活跃着2000余头驴,其中20%左右的驴体型高大、黑毛、粉肚皮,有德州驴的影子。问及当地人这些驴的品种,他们都说,是本地驴跟德州驴杂交的后代。
“经过自然选择、人工选育,德州驴具备了抗病力强,个体大、皮厚,出肉率高、出胶率高等优势。它的身高能达到一米五六、体重八九百斤,产肉率可达42%。是利用杂交优势,培育优质高产低耗畜种的宝贵资源。”夏冬说。
名号响当当的德州驴,数量为什么上不去?夏冬解释有4个原因。
首先,养得少,消费多。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毛驴驮货的运输方式消失,以前每三五户即养有一头驴的情形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国内驴肉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供不应求。
其次,繁育困难。驴的妊娠期约12个月,单胎,对普通养殖户来说,人工授精技术不普及;相较寿命来说,母驴的生育期较短。养殖户戏称“配不上、留不住、养不活”,产业链上游几近断裂。
再次,品种退化。因为疏于保种,加之不断与其他品种进行杂交,种群混杂、提纯复壮工作跟不上,德州驴出现严重退化。
最后,产业畸形。这也是制约当前产业发展的最大困境,德州驴向经济型家畜转变,其经济价值远没有充分体现,产业转型面临困境。
扩繁之基 良种为先 保种是重中之重
种业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利益最大化的基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没有优质种驴,谈何复兴?”夏冬说。德州驴是目前培育新品种驴的首选种质资源且具有不可再生性,要实现大规模扩繁,保种是前提也是关键。
围绕保证群体纯繁、保持群体多样性,一场殊为不易的德州驴翻身仗,正持续攻坚。
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唯一一家德州驴原种场、省级德州驴保种场,其种群规模与繁育水平全国领先。
建原始种群,第一步是寻找优良基因。公司总经理贾涛忘不了建场之初的艰辛:“因为数量稀缺,且散养在民间,我们走遍乡野才从农户手里‘淘’出原始种驴。”买回的驴提纯复壮,符合种用标准的仅有20%至30%。
保种,需要技术加持。公司组建起专业技术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攻关德州驴的选育、扩繁。
用时17年,如今,公司德州驴存栏量达到2000头。其中,核心种群稳定在300头左右,包括承担纯种扩繁任务的280头母驴,9个家系的18头种公驴。
另有150头种驴,它们高矮、毛色及抗病、繁殖力等方面,各有所长,是生物多样性突出优势的代表。它们虽不是核心种群,但也享受地方驴种质资源保护待遇,不能随意宰杀。
王长法是山东省驴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聊城大学毛驴研究院院长,他与德州联系密切。他说:“德州驴是移动的基因宝库。很多优势基因,或许现在用不到,但以后会有很大价值。不保护,种质资源的遗失将无可弥补。我们要通过收集、筛选种质资源,选育出日后所需,含有抗疫病、肉用、皮用、乳用等基因的德州驴,满足产业化、市场化需求。”
“依托稳定的核心种群储备,惠民公司构建起自主繁育体系,彻底告别零散淘选模式,实现种质资源的永续传承与可持续开发。”贾涛说。
体壮、多产是提升核心种群质量的关键,围绕这一目标,惠民公司技术团队做了不少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技术员邢世帅表示,幼驴出生体重由25公斤增至目前30至37公斤,成活率超95%;出栏体重普遍提高10%;鲜精人工授精受胎率达80%,且实现一年一胎。
保以致用 用以促保 多维开发是出路
“唯有全产业链构建共生体系,形成可持续获益机制,养殖户才能摒弃短期逐利,驴产业发展才能行稳致远。”王长法说。
王长法强调,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利用不好,就没有可持续的保护。“要深挖驴奶、驴血清等多元化价值,开发驴骨肽、生物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让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共享红利,才能激活产业生命力。”
今年4月,夏冬到夏津、武城等地走访,发现不少大养殖户已弃养。庆云县田园沐歌家庭农场农场主李强是为数不多抵住诱惑的养殖户,他表示:“去年春节期间,驴肉价格飙升至每斤68元,很多养殖户不仅杀育肥驴,而且杀母驴。他们想等行情回落时引种补栏,但驴价始终居高不下,想再回这个行当,难了!”
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早有先例。2016年,阿胶热催生“全球抢驴”,一张驴皮炒至3000元,导致国内外驴存栏量锐减,产业根基几近崩塌。
“当下,驴皮、驴肉仍是消费焦点,但光靠皮、肉并不能撑起整个产业。”夏冬分析,“必须延伸产业链——驴奶可制功能性食品,孕驴血清是生物医药原料,其他如驴骨、驴胎盘等都有开发价值。”
近年来,国内一些养殖企业开发了驴奶、驴血清等副产品,取得不错效益。这表明,走出保种场,多维开发,勇闯大市场是德州驴产业振兴的出路。
在惠民公司的加工车间,一瓶瓶驴奶被贴上标签,每公斤售价100元。贾涛表示:“驴奶的营养成分和人类母乳最为接近,是人类母乳的最佳替代品;且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辅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等功能。不过驴奶的市场接受度仍有待提高。”
贾涛算了一笔经济账:“按日均产奶2公斤计算,单头母驴半年可创收2万至3万元。养殖户尝到驴奶红利,谁还会为短期利益宰杀母驴?”
在驴乳制品开发的同时,惠民公司进一步撬动产业链价值:驴皮供应东阿阿胶、济南宏济堂;文旅板块打造“驴文化体验园”,做起餐饮业;与南方连锁餐饮合作,冷链配送驴肉制品,北上广深的商超货架上,“德州驴肉”已成高端食材的代名词。
“头部带动” 政府助力 深耕链条辟特色赛道
现阶段,如何发展德州驴产业?“没有头部企业带动,全驴产业市场肯定成长不起来。”夏冬说,他以光明乳业落户带动德州奶牛产业腾飞为例,力主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1年,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市建立生产分厂,迅速扩产中,德州人看到奶牛业发展的好前景。各县市区涌现出一大批投身奶牛产业的养殖户、乳企、合作社等。与此同时,伴随着近几年国内知名大型奶牛养殖集团落户德州,德州市的奶牛存栏量发展到9万头,禹城、齐河、乐陵存栏均达2万头以上。德州奶牛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
夏冬说:“单打独斗永远是小买卖。德州奶牛产业的发展,找准了突破点,多方发力,弯道超车,进而由点及面,带动全产业链、价值链提升。”
资本活水来,定力谋长远。今年年初,辽宁的一家企业携资亿元,意同惠民公司合作,跨界布局养驴赛道。“对方要求的驴苗数量很大,远超实际产能。”贾涛很无奈。
对此,夏冬表示:“产业升级需要双向奔赴。投资者既要带着真金白银和硬技术进场,更要看得清市场风向、扛得住创业压力、守得住‘把小品种做成大品牌’的战略定力。就像当年光明乳业押注德州,不是图一时热闹,而是认准了‘特色奶’这张牌。”
近年来,政府层面也持续加码驴产业扶持。山东省不仅出台专项规划,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技术研发,更成立国内首个驴产业创新团队、驴产业创新联盟。山东省驴产业技术体系在德州设立了2个试验站,试验站依托德州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惠民公司等平台载体,聚焦良种繁育、养殖技术推广、产品开发等环节,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德州提出“开发特色资源,做强德州驴产业”,计划通过建设养殖集中区、深加工基地和三产融合示范区“三驾马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驴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