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之四女寺图
位于德州市政府驻地西南约12公里的武城县四女寺,是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她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三县交界处,区位条件优越,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这里有驰名中外的 “四女孝亲”的历史故事,素有 “孝道之乡”的美誉;这里曾是明清两代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常年商贾云集,交易活动异常活跃,还出现过历史上少见第二县政府,即 “恩县二衙”;这里的运河上曾建有平原最大的减水坝,被人形象地称作 “北方都江堰”;这里历史上建筑如林,长时间独占 “运河重镇”称号。如今的四女寺镇,正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强劲东风,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擦亮已有的水利工程景点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在文革中被破坏的诸多人文景观,建设优秀的生态环境,将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装点得楚楚动人。
四女传说与 “孝道之乡”
四女寺镇,位于武城县境内卫运河的东岸,距武城县城 25公里。宋以前曾叫安乐镇,后叫四女镇或四女树镇,简称四女寺。她的名字来历中,有一段动人的美丽传说。相传西汉景帝年间,今天的四女寺村有一傅姓夫妇,生有四个女儿,个个姿色超群,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再加上家道殷实,夫妻二人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无不称羡。姐妹四人生怕出嫁后无人照顾她们的父母,便争着不嫁。在大姐的提议下,她们在自家的大门口各栽一棵槐树,并约定槐枯者嫁,槐茂者留。大姐不忍心耽误妹妹们的青春,便偷偷用热水浇灌三人的槐树。不料三个妹妹发现了姐姐的玄机,也用热水浇灌其他人的槐树。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四棵槐树不但没有被烫枯,反而更加枝繁叶茂。四姐妹怀疑是上天昭示,越发坚定留家侍亲的决心。后来,她们的事迹感动了上苍,一家六口变成神仙飘然升天。为了记住四女孝亲的故事,人们将村名改叫四女树。明嘉靖 《恩县志》还将四女遗槐作为 “恩县八景”之一加以记载。再后,人们从弘扬孝道出发又在此建寺塑像,故村名随之改为四女寺,并有明成化 《重修四女祠记》石碑为证。自此,当地为政的官员和运河中过往的文人墨客,都对四女孝亲的故事多所歌咏。民国修纂的 《重修恩县志》不仅在艺文志中收录了大量诗篇,而且还录有四女遗像。
四女孝亲的传说是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产物。它比旧时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图》中的沈云英 《忠孝双全》、张菊花 《跪父留母》以及刘兰姐《劝姑孝祖》的故事,更为生动传神。原因在于它就发生在人们的身边,因此它在当地的社会教育意义极强,是封建社会孝道教育的生动素材。由于此地建起四女树祠,后来的人们就开始有了参观和祭拜四女的习俗。不知不觉间,许多善男信女被四女的事迹所感动,使孝敬父母和睦乡邻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也使此地的孝道文化蔚然成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历来的统治者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孝文化从国家层面上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代统治者也都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引领孝道文化。原恩县在这方面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如1935年 《重修恩县志》记载,恩县境内旧有“孝子台3座:一在县北10里,为孝子王弘庐墓所筑;一在县东北12里,为孝子宋曰智庐墓所筑;一在县西南18里,为孝子谭训庐墓所筑”。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件1942年恩县政府颁发给县民刘锡祺的孝子奖状。该奖状为近代铜版纸,长 26.4厘米,高 30.7厘米,带有梅花图案的边框,内容为毛笔手写,上面既有县政府大印,又有县知事王化三的个人印鉴。同时《重修恩县志》卷 31 《乡贤·孝友》也记载: “刘锡祺,古城(古城为古城庄,当时属恩县六区,现为夏津县雷集镇古城庄)人,父年老患瘫,卧榻不起者四年。锡祺日侍汤药,昼夜在侧,未尝稍有怠意。待少弟极友爱。乡里亲友嘉之。公送‘追踪曾子’四字匾,以额其门”。刘锡祺不仅孝敬父母,而且对自己年幼的弟弟照顾得也很好,以致受到乡里乡亲和亲戚朋友的一致赞扬;政府不仅为他颁发了孝子奖状,而且还在他家的大门上挂上了 “追踪曾子”的匾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四女祠、孝子台、孝子奖状等,都是向我们展示 “孝道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漕运重镇与 “恩县二衙”
四女寺镇旧有水上交通优势。从这里乘船可以北达通州,南抵杭州;这里的渡口又是与河北故城县连接的要道;建于清光绪年间的 “减水闸桥”,在四女寺卫河迤东,横跨减水河,是德州进入四女寺的津梁。现在的这段运河,始建于明永乐九年 (1411),为汶上县的白英老人所设计,工部尚书宋礼督修的。明清两代这里的漕运繁忙,既促进了该地的商业繁荣,也加速了四女寺的城镇建设进程。围绕漕运而设立 “四女寺水次仓”,负责 “收兑军米交兑军卫官船”。虽然该仓毁于嘉靖十五年 (1536)的火灾,但嘉靖十六年 (1537)知县杜永昌马上予以重修,足可说明它的重要程度。后虽不称水次仓,但恩县的仓廒还是以此为主,直到光绪年间 “四女寺仍有 3仓”。在古代铁道、海运未通以前,运河为南北唯一之交通线路。据口耳相传,漕运极盛时这里一天经过的漕船为999艘,每船载粮1000石,其运量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每当漕船毕至,百货云集,两岸市镇的生意就显得异常活跃。使人扼腕叹息的是,清咸丰五年 (1855),黄河在河南省的铜瓦厢决口,本由江苏盐城入海的黄河,改由山东境内的无棣入海,此时的黄河将京杭大运河拦腰折断,南漕大宗改由海运,粮船取消,而河道顿归寂寞。然而河南、安徽邻近数省之粮,每年仍由陆路转运到聊城或临清,再雇佣民船,经由此道漕运至京。自光绪以后,南漕一律改征银两,漕运彻底废除。民国以后,运河内虽有帆船往来,所运货物亦多属煤炭、木石等物。
在漕运兴盛的年代,为满足漕运人员和过往客人的饮食、娱乐、和购物之需,四女寺的商业和服务业顺势而生。天久日长,竞使得该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富足一方。尤其是一年两度的四女寺庙会,更是船舶辐辏,车水马龙。 “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是其历史上的繁盛写照。南方的竹器、茶叶、丝绸、大米,景德镇的陶瓷,北方的皮货,沿海的水产品,当地的水果、粮油、蔬菜以及日用杂品、生产器具,一应俱全。运河岸边小吃、酒肆的幌子随风摇曳。连精明无比的晋商也来四女寺创业经营,他们建造和居住的山西会馆,在恩县志中有详细的记载。这里著名的历史遗迹有:四女祠、观音寺、六合宝光圣塔、娘娘庙、 “十方院”、“孙公居相 (名宦)祠”、 “清真寺”、 “山西会馆”。其中县志中关于观音寺的记载为: “在四女寺镇卫河南岸,建有81间石佛寺,相传古贝州时所建筑”。因古贝州改称恩州,为北宋庆历年间事,所以观音寺的建立应早于北宋时期,大概可以推定为隋唐或五代时期所建。明嘉靖 《恩县志》观音寺条,说 “景泰四年(1453)僧行儒重建”,再一次证实它的历史之古老。另外,宋代人孟克从墓和元代人郭仲彬墓均建在四女寺,也能够说明宋元时期,四女寺已是经济比较繁荣的运河重镇了。况且郭仲彬是元代恩州达鲁花赤,他虽然办公地点在今武城县城,但已经将家安在四女寺镇了,足可说明该镇的历史悠久和繁荣程度。一直到民国时期,此地的运输业和商业仍比较繁盛。由王仁卿等发起建立的恩县第一个搬运工人协会,即“四女寺搬运工会”,就是 1934年5月产生在四女寺。这是恩县劳动业建有组织的开始。
为了便于管理四女寺的社会治安,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政府的税收,明清两代的恩县政府都在四女寺镇设立第二个县政府,即“县丞署”,俗称 “二衙”。县丞为明清两代一县最高之佐二,其办公地点故称曰 ‘左堂’。恩县旧 ‘左堂’在县府东偏,后移驻四女寺”。明初直接在恩县设立两个县丞和两个主簿。 “明初设有二丞,盖是时尚为州制,加以河务之繁,或管河务也。至弘治年间又裁其一”。 “主簿,顾名思义,为邑中主钱粮簿记之官。但在实际,则有不尽然者。如我恩邑则另于四女寺设有管河主簿,故在明初,恩邑有两主簿。万历九年 (1581)则裁其一” 。清代虽然没有继续设立两名县丞和主簿,但仍令县丞分驻四女寺。原因在于 “因县治西北辽阔,县城又偏东南,故驻此以资镇摄也”。作为县级政府,同时设立两个衙门的事例,在中国的版图上不可能找出太多。
“北方都江堰”与水利枢纽
四女寺段的卫运河道,是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时运用原有的卫河河道修成。从地形上看,四女寺以西、以南广大地区,地势低洼,总体呈漏斗状,素有 “九河汇流”之称。运河从这里转弯北上。该镇的运河迤西南岸,旧有一座专泄洼下被淹之水的进水口。无论河决、雨霪,凡有积水,由此泄入运河,以免水患。
这里的减水闸,与四川成都都江堰有相同的原理与功效,人称 “北方都江堰”。在运河向北的转折处,原建有一条低矮的石坝。明嘉靖十六年 (1537) 《恩县志》载: “减水闸在县治西北五十里卫河南岸。嘉靖十五年 (1536)知县杜永昌奉工部郎中杨旦奏请,明文创置。遇河涨以便泄水”。有了这道堤坝,上游流下来的水流,只要不漫过石坝,则被石坝拦在河床内顺着运河河道向北流去。如果上游流下来的洪水特别巨大,来到石坝处,高于石坝的水,就会径直漫过石坝流入预先挖好的减水河,而石坝以下的水会继续流向北去的运河河道。这样以来,既能确保过往船只的通行,又能保证运河下游不至决堤。应该说,此地的减水闸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教科书。遗憾的是,该减水坝后被南进洪闸所替代。
雄伟壮观的四女寺枢纽,位于武城县四女寺村东北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衔接处。它兴建于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由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水利部第六机械工程总队施工,一次性完成节制闸、南进洪闸、船闸和电站土建工程。 1972年-1973年7月,该枢纽曾进行过扩建、改建,新建北进洪闸,兄弟灌区放水洞;改建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由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设计,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施工。 1957-1958年枢纽初建时,完成钢筋混凝土3.9万立方米,砌石 3.7万立方米,投资901万元。扩建改建工程完成土方195万立方米,砌石3.9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2.7万立方米,投资1045万元。现枢纽工程由南、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兄弟灌区引水涵洞几部分组成。电站部分, 1972年扩建时已拆除。
景点再造与 “旅游胜地”
武城县委、县政府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决心建成以 “孝文化传播基地”为核心的四女寺风景区,向社会集中展示运河文化、礼孝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民俗和生态文化。将要建设孝女祠、佛光寺、山西会馆、泰山行宫、四女寺大街、郭氏庄园、万姓先祖纪念堂、老人安养院等项目,总占地24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66万平方米,投资近20亿元。
项目建成后,游客置身于此,将在领略雄伟壮观的水利设施和众多仿古建筑的同时,也能够亲近自然呼吸森林氧气,同时增长许多历史与科技知识,使自己的灵魂再次得到洗涤。据了解,四女寺风景区将分期分批建设。现已初步建成占地20亩和400亩的四女祠与佛光寺。在景区的南大门处的六五河上,已建成汉白玉石桥一座,三座跨路牌坊拔地而起。正在开工建设的有占地50亩的泰山行宫和占地25亩的鲁商会所。
我们有理由相信,景区的建设必将推动武城县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优化该县的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就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框架内的德州市民,也是最近最方便的休闲观光去处。□张明福 刘金忠